EN | 中文
首頁 > 員工生活 > 社團活動
Club Activities 社團活動
籃球社
發佈時間:2019-06-04
分享:

 

 



 

2019年8月12日 觀影活動《絕殺慕尼黑

 

8月12日晚6點半,籃球社在BOB综合辦公樓8樓舉辦了一場觀影活動,爲籃球愛好者及社團成員帶來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體育電影,來自俄羅斯的史詩鉅作《絕殺慕尼黑》。社長陳帥城在觀影後,用心寫了一篇《觀影餘音》與大家一起分享。以下爲正文內容:

部分人認爲不會打籃球,會看不懂這部電影。其實籃球只是一個形式,一種載體,這部電影由它傳遞出的同心奮進、共逐勝利的主旋律,是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。

《絕殺慕尼黑》創造了俄羅斯本土電影的票房紀錄,它不只是一部重現光輝歲月的體育電影,更是一部關於追求和信念的電影。它告訴人們,只要團結在一起,只要相信自己能贏,就一定能取得勝利。正如電影剛開始的新聞發佈會上新教練的發言:“沒有永遠屹立不倒的王者,美國隊遲早會被打敗,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”,LED芯片行業也不會有永遠屹立不倒的王者,龍頭遲早會被超越,我覺得最好是被BOB综合超越。

要看懂這部電影,需要了解不少信息。本文旨在幫助大家消除一些觀影後的疑惑,讓此次觀影活動更圓滿。本文內容部分原創,部分摘自網絡,拋磚引玉,有興趣者可再去搜索更多詳細講解。

一、電影故事概述

籃球教練加蘭任爲給兒子治腿病接手國家籃球隊,從一開始與隊員們互相看不順眼,到慢慢了解,再到肩負起要成爲奧運會冠軍的夢想使命,加蘭任和隊員們經歷了一個艱苦的自我成長的過程。最終在不斷的試探和了解中,依靠互相的理解和支持,蘇聯籃球隊在戰勝美國籃球隊奪得奧運冠軍的同時,也明白了親情、友情、愛情的真諦,明白了“只要活着,一切都有可能”、“沒有永恆的王者,只有永恆的信念”。

二、政治、歷史背景概述

●慕尼黑: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,德國第三大城市,臨近阿爾卑斯山。

●蘇聯: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,1922年12月30日成立,1991年12月25日完全解體。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,官方語言爲俄語。

●蘇聯國旗:影片開頭在會議室討論聘用新教練的場景,牆上的旗幟即爲蘇聯國旗(共演變過五個版本,電影中爲最後一版)

●立陶宛:歐洲小國,影片中爲蘇聯加盟國之一,1990年3月11日第一個宣佈獨立,脫離蘇聯。國家人口約300萬(宣佈獨立時約200萬),籃球強國,曾在四屆奧運會中闖入四強,並奪得過三次歐州錦標賽冠軍。

●叛逃:1972年處於美蘇冷戰的中期,是蘇美交鋒最爲激烈的時候。當時蘇聯出現多起名人出逃事件,文體界由於出國交流的機會更多,成了被國家重點監視的對象。影片中的隊醫受命監視球員們的舉動,即是當時緊張局勢的一個縮影。影片中隊長立陶宛隊員的處境與此有關,第一次領獎金時抱怨獎金比在立陶宛開出租還少(很多隊員靠打球維持生計),想過借奧運會返回立陶宛,這對蘇聯來說就是叛逃。

●慕尼黑慘案: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,11名以色列代表團成員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。影片中有呈現。

●海關檢查:影片前部分,蘇聯隊奪得歐洲冠軍後回國,在機場被開箱驗包。當時蘇聯政府嚴控外匯,嚴查走私。

三、體育信息概述

●影片中比賽場地沒有三分線,大個子都喜歡往裏面打,三分線到1984年才引入國際賽場。影片中比賽分爲上下半場,分爲四節的賽制是從2000年開始。

●美國隊拒絕接受這枚銀牌,沒有出現在頒獎現場,至今不承認影片中的這場敗績。這枚銀牌一直存放在瑞士的奧林匹克博物館。

●1988年漢城奧運會,蘇聯隊在半決賽又遇到美國隊,以6分之差再次獲勝。兩次輸給蘇聯,促使美國重新思考,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組建了所向披靡的“夢一隊”。

●電影中患心臟病的隊員,真實人物在1976年因心臟病去世,年僅26歲。

●“比賽是最純潔的戰爭”,當蘇聯隊教練意識到美國隊開始用各種不乾淨的招術來控制局勢時,並沒有同樣的方式回擊,而是積極調整安排,讓隊員打得更聰明,影片有意傳播這種寶貴的精神和理念。

更多精彩影評、疑惑信息講解,請參考百度。答疑資源舉例:http://movie.douban.com/review/10246507/


 2021年6月26日,BOB综合籃球社特邀國家級籃球裁判、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體育教師蔡啓金來我司授課爲大家講解3V3規則,併爲大家答疑解惑。